昨天,听到了坏消息,BBC的整点新闻滚动播出我国长江流域著名的白鳍豚已经灭绝,原因是严重的水污染、繁忙的航运及流域上的水坝。我当时 想,明天我们国家就应该出来辟谣了吧?这种流言很好破解,让中央电视台派个摄制组,在长江上拍一组白鳍豚嬉戏的画面,不就行了,为了生动一点,还可以让主 持人海霞描述一下围观者“过年一样”的心情。
不幸的是,8月9日的《东方早报》坐实了这条新闻,看来外电的新闻不过是援引中、美、英、德、瑞士、日本六国科学家的“2006长江豚类考察”报告。 2006年底,六国科考队从武汉出发沿长江向上海寻找,途经3436公里,考察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所有支流,但经过大规模高精度的搜寻,未发现白鳍豚。
好消息是,即使这次没有观测到任何白鳍豚,它也属于“功能性灭绝”,“意思是,因物种数量个体特别少而丧失了种群繁衍能力。而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 义,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。”也就是说,如果要玩文字游戏的话,就算现在白鳍豚已经死光了,50年之后的新闻才能宣布它 “灭绝”,此前说的,都是假新闻。
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的说法,近20年来,是白鳍豚数量衰减得最厉害的时间段,“从开始研究白鳍豚保护至今,水生所前前后后进行过 13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。数据显示,上世纪80年代早期,长江中下游尚有400多头白鳍豚,80年代末90年代初,减少到200多头,90年代中期只剩 100多头,1997年再次考察的时候,已经只发现17头了。”
从现在看来,这比大熊猫的历史还长久的动物,因为人类在长江流域的错误行为,就要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了。按理说,中国能拯救大熊猫,保住白鳍豚应该在技术上 也没有难关,知道它濒危时,还有400多头。这两种动物唯一的区别就是,大熊猫躲在偏僻的山区吃竹子,不妨碍GDP;白鳍豚的继续生存,需要水质提高,航 运谨慎、水道畅通无阻——这,怎么可能呢?我们一度搞得人在湖边都没水可喝,哪里会怜惜这些畜生?不能吃的物种,在我们这儿,价值顺位也不会高的。
白鳍豚灭绝——不,是功能性灭绝——应该归因于一度成为王道(现在声势也不弱)的“先污染,再治理”,这种不科学发展观,连人都可以毒(比如想盖在居民区 的厦门PX化工项目),对自然的杀伤力就不在话下了。某种程度上说,白鳍豚是被我们谋杀的。它也反证了“先污染,再治理”之不可行,除非能无中生有地把白 鳍豚复活。
淡水中的江豚也只生活在长江流域,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目前有1000头左右,也不多了,要绝也不难。这是另外一个观察标准,再过几年,如果江豚的数量也减少乃至灭绝,那就说明许多人仍然信奉的是“不科学发展观”。我想,到江豚灭绝之时,可能人也活得不容易吧?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